在过去10年中,满足高带宽应用需要的布线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布线系统所支持的带宽已从最初10MHz发展到今天的250MHz。 2002年6月,TIA/EIA组织最终核准了六类布线标准,将所有厂商的布线产品实现标准化,而网络设备制造商也将保证它们的设备在六类布线上高速运行。应该说,六类系统的推出为人类从真正意义上跨入千兆网络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疑惑。
六类线缆的独特结构
当六类标准还没有最终定论的时候,各厂家的六类线缆已经在市场上开始流通了,大家惊异的发现,六类技术采用与的是与以往超五类技术完全不同的线缆结构。尽管六类线缆被认为是一种标准的4对线缆,但是,它与超五类线缆完全不同。六类线缆一般由稍粗一些的线缆构成(通常六类线缆的导体直径为23AWG、即0.55mm左右,而超五类线缆的导体直径为24AWG、即0.50mm左右),以支持更高的网络传输带宽,而且当时的六类线缆在线缆护套中包含“十”字隔离构件,用来隔离不同的线缆对,通过此工艺来减少串音干扰。
这些特殊的结构设计使得六类线缆具有比超五类线缆高得多的传输性能,也使其的外部直径比超五类线缆粗10%甚至更多,给设计、施工和六类系统的普及都带来了诸多不便。
5年前,最早六类系统的施工人员都会向设计人员抱怨:“配管太小了!根本穿不进去!”,然而设计人员也会很委屈地说:“我都是按标准设计的啊!”。后来大家才知道,是“粗”线缆惹的祸,让设计人员促不及妨。再者,线缆加粗也给施工带来了诸多不便,平均施工的人工增加30%左右。还有,粗线缆和“十”字隔离构件都大大增加了线缆制造的成本,使得当时的六类缆价格足以使所有人“大吃一惊”。
由于上述原因,厂家开始对六类线缆结构做了一些改进:比如把“十”字隔离构件改成“一” 字隔离构件、或者取消隔离构件;把23AWG改成24AWG等等。一时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结构的六类线缆。
六类线缆一定要有隔离构件吗?一定是粗导体吗?
当许多种不同结构的六类线缆同时出现在面前的时候,问题又出现了:究竟什么样结构的线缆才是真正的六类缆?
虽然最初的六类线缆的结构设计为大家带来了诸多不便,但先入为主的概念使得许多用户、设计和施工人员认为六类线缆就必须拥有隔离构件,必须是粗导体。一定是这样吗?
让我们看看标准怎么说:全球最权威的ANSI/TIA/EIA-568-B.2-1的“6.1.1水平线缆”章节对线缆的结构定义如下“……线缆应由22到24线规热塑性塑料绝缘的实心导线,组成4组单独绞合的线对,并由热塑性塑料外皮包裹而构成……”。
不难看出,标准并未规定六类线缆必须要有隔离构件和粗导体,只要“传输性能符合标准中的新规定” (ANSI/TIA/EIA-568-B.2-1)即可。当然最好能够通过ETL的第三方认证测试。总之,尽管布线厂商采用不同的制造工艺制造六类线缆,但是殊途同归,最后必须满足六类标准规定性能要求。
那么,没有隔离构件、细导体的六类线缆优势何在?首先,由于制造成本的降低,该种六类线缆拥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而且重量较轻施工方便;还有线径较细更适合于高密度的应用。不过,由于没有隔离构件、细导体的六类线缆需要更严格的制造工艺,所以能提供的厂家不多